第二B場: 移工/民的媒體參與及實踐

二B場題綱(10:40~12:00)
主題:族群傳播-移工/民的媒體參與及實踐
說明:
人們為了拒絕剝削以及追求更好的生活,決定飄洋過海到傳聞中的富饒異鄉打拼,此為一種人民的鬥爭形式,古今中外皆然,更是多數台灣人民先祖所共有之經驗。長期以來,台灣即是一個由多元族群所組成的社會,隨著歷史演進,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持續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發展出豐富且多元的文化。

1990年代以來,台灣人口結構產生進一步的變化。根據內政部統計,每年約有4050萬左右的東南亞籍移工與移民居留台灣,然而與其他族群相較,其傳播權益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媒體與族群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文化認同與政治參與的議題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對於少數族群而言,媒體參與十分重要。對於東南亞移工與新住民而言,其傳播權益的保障必須兼顧人權理念與社會發展的精神,從傳送端、內容端以及接收端等面向進行長期性的擘劃。

2003年台灣成立客家電視台,2005年成立原住民電視台,這些族群媒體的建置保障了特定族群的傳播權,使其語言與文化得以保存,避免為優勢文化所同化。為了照顧少數族群的語言與文化需求,新加坡、加拿大與澳洲等移民國家在制訂傳播政策時均強調多元文化的精神,透過公共規範與政府力量設立專屬頻道、製播多元文化節目。同屬移民社會的台灣,政府卻未能積極保障東南亞族群的傳播權益,在政策的擬定與推動上仍需努力。
我們或許可以嘗試從實際的媒體參與現況來看,在政府補助、民間配合的政策模式之下,國內現有的東南亞語廣播電視節目及刊物呈現了何種樣貌?這些被賦予製播、編輯權力的人們,如何為族群媒體的沙漠注入一泉活水?展現了何種契機?族群傳播的下一步又該往哪兒走?本次座談將透過與談人的經驗分享,共同思考移工/民媒體參與及實踐的未來。

討論題綱:
1.移工/民媒體傳播現況
目前台灣提供予移工/移民的電視、廣播節目以及平面媒體等內容有哪些?在產製過程、內容規劃與接收等層面呈現了何種型態?
2.移工/民如何當家?
目前移工與移民參與媒體工作的情形是否普遍?如何真正落實移工、移民的媒體「培力」,使其具有製播能力、參與媒體工作?
3.移工/媒體的下一步?
是否有成立移工/民專屬電視、廣播頻道、媒體平台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此過程可能遭遇哪些阻力與困難?
主持人:
陳春富,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
阮舒婷,《四方報》主編;中廣寶島網【越來越幸福】節目主持人
嚴沛瀅,【寶島湄江情】節目主持人;移民署通譯
許家雋,TIWA刊物負責人

1 則留言:

  1. 這個我在1992年左右就一直覺得台灣缺乏去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外籍新娘很希望看到自己家鄉的節目或新聞,往往沒辦法實現,除非老公很有錢,才會去加裝衛星大耳朵收看南洋節目, 希望台灣能實現地球村的腳色,提供南洋新娘,甚至新郎,有接收家鄉訊息的便利性,加強台灣與南洋的聯繫,增強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與南洋人民的支持!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