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移工∕民傳播權的在地思考


背景
    近年來台灣人口組成因外來移民與移工的加入產生變化,在原有的四大族群之外,增加了一支主要從東南亞國家移入的族群。過去關於國際移工/民的討論主要集中於「社會適應」的議題,強調去除差異的「同化」政策,此種思維也反映在台灣現行傳播政策當中。
    環顧國內針對移工/民所提供的媒體內容,目前僅有少數廣播節目由公部門挹注經費製播,不僅播出時間短、時段冷門,頻道亦不固定;而多數節目經費來源為勞委會,節目設計以台灣為中心,內容以政令宣導為主,強調協助其適應與融入台灣社會,卻忽略了移工/民對於原生國語言與文化的傳播需求,未能觸及更深層的表達自由及資訊接收權利,無法達到文化交流的效果,而移工/民對於現有節目也多不收聽也不回應。
   在全球化發展、國際遷徙日益頻繁的背景之下,跨國移工與移民除了應擁有消極權利的保障之外,接待國政府同時也應該重視其積極權利的保護,而傳播權即屬積極權利之一種,具有保障個人資訊、溝通、娛樂與文化延續的重要性。本場座談邀請兩位從事移工/民廣播與平面媒體服務的工作者,透過其實際經驗與觀察,探討在台東南亞移工/民所具有的傳播需求,以及其媒體近用的形式與侷限,從中檢討台灣傳播政策在保障與落實多元文化精神與傳播權的現況,並且提出適當的建言。
討論大綱
To陳平
問題一:首先請陳平簡單介紹「中華民國外籍配偶與勞工之聲協會」這個組織成立的背景、宗旨,以及服務的相關事務。
問題二、陳平過去於勞工電台負責策劃主持越南籍勞工收聽的廣播節目,對於目前台灣提供外籍勞工與新移(住)民使用的廣電媒體資源有何觀察?整體而言,其在內容、時段、經費來源以及製作理念等方面呈現何種特性?
問題三:根據您的觀察,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在台灣短期工作、長期生活,其具體的傳播需求為何?其在台灣的媒體近用情況為何?您所接觸的東南亞移工與移民在台灣是否有特定的媒體使用需求與媒體使用習慣?其使用的時間、頻率、目的以及媒體內容為何?
問題四:您認為台灣政府可以如何提升在台移工與移民的傳播權與媒體近用權?具體可行的方向為何?相關作為對於移工、移民以及台灣社會具有何種意義?
To張正:
問題一:首先請張正簡單介紹《四方報》這份刊物發行的背景、宗旨,以及服務的相關事務。在推動的過程中遭遇何種困難?
問題二:平面媒體部分,目前在台東南亞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可以取得的相關資源(包括原生國進口刊物、台灣本地所製作刊物等)為何?這些平面媒體資源有何特色?移工與移民在取得近用上是否有所限制?
問題三:對於在台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而言,以原生國母語所製作發行的媒體具有何種意義?《四方報》的辦報經驗提供了何種啟示?
問題四:您認為東南亞移工與移民在台灣工作與生活,有何特定的傳播與媒體使用需求?容易在哪些方面遭遇到挫折或困境?這些困難來自政策、法律規範,還是其他面向?而其往往會透過何種管道尋求協助?台灣政府可以如何在政策及輔導措施上有進一步的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