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胡元輝

政商「並進」  開展多元繁盛的公共新聞業

(2010)4月,美國普立茲新聞獎首度頒獎給網路媒體─ProPublica此一創舉再次引發傳播圈對媒體未來走向的議論。在眾多肯定新興媒體潛能的討論聲中,傳統報業的式微似乎顯得更為不堪。

事實的確也是如此,許多科技先進的民主國家,持續傳出不利於報業發展的訊息。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年一度發佈的新聞媒體調查報告指出,美國報業(含其經營的網路事業)去年的廣告量較前一年下墜26%連續三年廣告量的下跌總額已高達43%

儘管美國報業仍將90%的資金投入報紙營運,但據波因特機構(Poynter Institute)估算,2000年迄今,美國報業投入採編作業的經費已減少約16億美金,下降幅度達30%,即使今年經濟情勢好轉,該機構仍認為美國報業還是會減少編採支出。其實,此種縮減編採開支的作法不僅出現在報業,電視新聞部門同樣如此。研究者估計美國電視聯播網自1980年代至今,縮減比例已超過一半,過去一年更有新一波的裁減。新聞事業的冬天顯然不只存在於報業。

日本的狀況也好不到那裡,根據日本電通公司的統計,日本報紙去年廣告量較前一年下降達18.6%,降幅不可謂不大。台灣情形如何?據動腦雜誌統計,去年報紙廣告量較前一年衰退約20%(尼爾森公司的統計是9.7%),已是連續第十年衰退。各國報業組織面對此種營收下墜的因應措施,瘦身者有之,關門者有之,轉型者亦有之。但最值得關注的衝擊,毋寧是對新聞專業功能的深沉威脅,有心人士無不擔憂作為民主機制重要基石的新聞業,是否會遭到崩解?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四年中,據J-Lab負責人謝弗(Jan Schaffer)的調查發現,美國約有141百萬來自非營利機構的經費投入新興的新聞媒體。此一經費雖遠不及傳統報業所減少的作業支出,卻已對於新興的網路公共及公民媒體產生實質的助益。前舉2008年創立的ProPublica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是由山德勒基金會(Sandler Foundation)所資助成立的網路媒體,該基金會已確定在ProPublica營運的前三年,每年贊助1000萬美元,並將之運用於傳統媒體縮減經費所在的調查性報導。

山德勒基金會(Sandler Foundation)是由Golden West Financial CorporationWorld Savings Bank的前任共同執行長Herbert SandlerMarion Sandler兩夫婦所成立,當時他們共捐了13億美金給此一基金會,除了用來推動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外,並以可觀費用支持專注調查報導的ProPublica綜觀該基金會的贊助項目,涵蓋社區改造、環境議題、公民權等領域,與其說山德勒家族是慈善家,還不如稱他們是具有社會意識的改革者。

山德勒基金會不過是美國近年來關注新聞業發展的眾多基金會之一,謝弗的調查發現,許多原本關懷社區發展的基金會或企業,均發現要推動社區發展,就必須正視社區媒體的功能,而傳統媒體已無力顧及社區事務,反倒是傳播科技的進展,使得網路等新興媒體可以發揮社區連結的功能。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蘇德生(Michael Schudson)與華盛頓郵報副社長小陶尼(Leonard Downie, Jr.)因此呼籲美國的慈善家們與超過700家以上的社區基金會,應該更積極投入與支持美國新聞業的重建。

報紙的興旺或衰頹已經不是重點,愈來愈多的學界與實務界人士認為,新聞能否在數位新時代繼續扮演它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才是應該關切的真議題。同樣的,亦有愈來愈多的人士認為,既然無法仰賴商業媒體履行公共服務的媒體功能,就應建構具有活力的公共新聞媒體系譜,讓「公共」來彌補「商業」的失靈。美國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公共電視與公共廣播電台(NPR),原即仰賴個人與基金會的贊助甚多,以後者來說,政府補助的經費不過占2%而已。如今在公共廣播電視之外,基金會或個人亦逐漸將經費投入具公共精神的各類非營利或低營利新興媒體,此一現象不知對台灣的企業家或企業基金會有無啟示?

對於同樣遭逢新聞業困局的台灣而言,新設公共報業將挑戰許多既有的遊戲規則,或許可欲卻未必可行;補助既有的商業報紙亦將面臨諸多社會公平的質疑,或許可行卻非可欲。與其如此,還不如好好提昇中央通訊社的公共性及服務能量,同時,對於有意轉型為公共性質的商業報紙,予以實質的支持與獎勵。

當然,上述做法仍屬消極,如果政府與企業能夠雙管齊下,積極投入公共新聞業的發展,對許多方面已屬病入膏肓的台灣新聞業而言,或許方有令人期待的未來。因此:

  1. 政府應成立公正、獨立與充裕的傳媒或新聞發展基金,支持並補助具公共精神的非營利或低營利媒體,特別是許多發展中的關注公共事務或草根聲音的新興媒體,以建構具有動能的民間公共媒體系譜。
  2. 公益社會的充分實現,仰賴公民社會的成熟運作,傳統上習於投入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企業或其所屬基金會,亦應考慮將經費投入各類型公共媒體的建構與運作,以形成足以衡平並矯正商業媒體亂象的「公共/商業」二元媒體體制。
過去,有鑒於政治力與經濟力對媒體所可能產生的傷害,我們寧可「拒」而遠之,此一原則迄今仍未過時。但拒絕政治力與經濟力的不當介入,並不意謂要全盤排拒政治、企業於媒體事務之外,相反的,若是合理與適當的參與,並尊重媒體應有的自主性,政治與企業一樣能對民主社會中的媒體機制產生正面的貢獻。關鍵不只存在一念之間,亦屬一線之隔。

為了解決美國新聞業的困境,伊利諾大學教授莫克奇思里(Robert W. McChesney)在最近一場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A)所作的演講中,提出一個別出心裁的構想,建議發給每位美國成人價值200美元的「公民資格新聞劵」(Citizenship News Voucher),讓大眾可以自由運用這筆政府經費,捐給所願支持的非營利性新聞媒體。莫氏的構想或許尚有可以討論之處,但是它對非營利或非為營利(not-for-profit)媒體的重視,實足以為同樣崇尚市場經濟的台灣政商界所深刻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