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媒體內容管制


背景
台灣自解嚴前後開放媒體經營,高度競爭的媒體市場取代了過往的寡頭壟斷、官控商營,然而,這片媒體榮景象徵著成熟民主社會的到來?市民公共領域的形成?新聞自由的無上至尊?傳播權利的提升/削弱?還是代表其他意義與爭議?
媒體百家爭鳴,其正面意義是多元聲音與資訊通路,但是市場競爭下的生存壓力,以及伴隨而來的娛樂化、小報化走向,也引發社會高度關切。在媒體民主化的過程中,台灣的媒體主管機關、媒體工作者以及閱聽大眾,面臨重新思考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意義,重新界定國家、市場與公民社會之間的關係。媒體報導如何反應民主社會的需求?商業媒體內容該不該管?如何管?不可避免地,成為關心媒體與民主發展者不斷討論的焦點。
因此,本場公民會議邀請媒體及公民團體代表,請雙方就媒體經營以及公民監督的角度,討論近年來媒體報導走向對於社會的影響,以及從自律、法律、他律等角度探討媒體報導如何反應民主社會的需求。
討論大綱
問題一、你認為台灣媒體市場的特色是什麼?近年來台灣的新聞報導有何特殊趨勢?對於公民權利產生什麼影響?
問題二、在百家爭鳴的媒體市場中,從香港跨海來台的壹傳媒獨樹一幟。2003年創刊的蘋果日報在短時間內站穩台灣市場,報導風格牽動台灣媒體走向。蘋果日報在台灣市場成功的原因為何?它對台灣媒體/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問題三、2009年底,蘋果日報推出動新聞,創造新的新聞報導形態,也將壹傳媒的傳播管道從平面延伸至網路、手機,同時申設新的衛星電視頻道。蘋果日報如何思考發展動新聞?動新聞對於未來新聞報導的影響為何?媒體業者怎麼看?公民團體怎麼看?
問題四、壹傳媒的報導手法,多次引發爭議。面對爭議性報導,集團內部如何因應?公民團體如何因應?媒體、政府與與公民團體之間的互動、溝通,是否有效達成共識?
問題五、衛星電視業者近年來啟動自律機制,這個機制如何運作?有何具體成效?面臨什麼挑戰?業者集體自律與個別自律的成效有無差別?業者與政府、公民團體如何互動?
問題六、關於媒體內容,這個社會如何協商出一個普遍可接受的倫理價值與新聞操作的界限?交由媒體自律、政府法律或是公民社會的他律機制呢?是否支持/如何能將內容管制與結構管制聯繫,使傳媒表現符合民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